冬日的“皖南糧倉”當涂南圩,稻子早已顆粒歸倉,金秋的稻花香變成了濃濃的米油香。
“秋收冬藏,7200畝糧田收獲的稻子全在這里?!笔⑥r農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金林領著記者參觀公司自建的“大糧倉”——一個現(xiàn)代化的糧食烘干、糧食加工、糧食儲藏車間,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日產大米80噸、菜籽油1000公斤。
圖為盛農農業(yè)集團自動化稻米加工生產線。
“盡管2022年遭遇了大旱,但得益于‘小田變大田’,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給力,水稻畝產達到550公斤?!毕慕鹆终f。
“小田變大田”讓機械化成為可能
夏金林當初之所以流轉這塊地,就是看中了“小田變大田”的潛力。原來這是一塊低產田,由于地勢低洼,容易發(fā)生漬澇災害,加上原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制約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當時,擺在夏金林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改養(yǎng)河蟹、小龍蝦,另一條是下苦功夫,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多產糧,產優(yōu)質糧。他堅定地選擇了后者。
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農田零星、分散、面積小,給耕種帶來諸多不便,不利于機械化種植,導致種地成本高、效率低,迫切需要將零散的地塊合并成大田。經過田塊拆零并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800多塊田變成了43塊,有效耕作面積增加了350畝?!靶√镒兇筇铩敝?,只有旋耕、收割實現(xiàn)機械化,機械化率不到40%?!靶√镒兇筇铩焙螅瑢崿F(xiàn)了從育秧、插秧、施肥、噴藥、收割、運糧、烘干的全程機械化,機械化率實現(xiàn)100%。
“‘小田變大田’,大大減輕了種糧成本?!毕慕鹆炙懔艘还P賬,原先生產道路老化,收割、運糧都是靠人工,現(xiàn)在收割機收割后直接輸送至農用車,再運至烘干廠房直接入倉烘干,每年節(jié)約編織袋5萬個以上,節(jié)約人工費用30余萬元。
“推進‘農田四變’,‘小田變大田’是突破口?!碑斖靠h農業(yè)農村局局長陳兆斌說,今年以來,該縣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首要任務,以“兩強一增”行動為牽引,實施“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蟹田變稻田”專項行動,恢復耕地2.56萬畝,糧食生產實現(xiàn)“十九連豐”,探索出一條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雙贏的新路子。
“一戶一塊田”改革推動“小田變大田”
“小田變大田”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難度可想而知。該縣探索“一戶一塊田”和農業(yè)“標準地”改革,深入推進“小田變大田”。何為“一戶一塊田”?即一個戶口擁有一塊農田,但并不是要收回農民手中的土地,而是通過整合,實現(xiàn)“小塊并大塊、多塊變一塊”,在原畝數(shù)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把七零八落小塊田湊在一起變成大塊田;或土地確權時,因界址不清,通過“確權確畝不確界”的方式確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只有一塊田。
幸福村是護河鎮(zhèn)耕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田塊最散的一個村。該鎮(zhèn)在該村推行“一戶一塊田”整村試點,通過集體直營、代耕代種、托管經營等方式實現(xiàn)規(guī)模經營,按照股份獲得流轉金或土地經營收入分紅。對于該村的種糧大戶程黎剛來說,“小田變大田”讓他迎來了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機遇。幾年前,程黎剛在村里成立了當涂縣綠梅水稻種植家庭農場,流轉了5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和小麥。“小田變大田”全面推行之后,他一口氣在村里流轉了1600多畝土地,實現(xiàn)節(jié)本、增效。
“2022年種糧收入達到80萬元?!背汤鑴偢嬖V記者,自己的家庭農場已引進7D功能型菜籽油加工技術,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很快就可以投產。下一步,程黎剛將發(fā)展油菜訂單生產,對油菜籽進行深加工。
把土地流轉給程黎剛的幸福村村民汪邦生說:“過去,一家一戶的土地過于零碎,不便于流轉。并成大田后,種糧大戶愿意流轉,自己外出打工,流轉費用加上打工收入,一年下來比原來多掙了3萬多元?!?/p>
“農田四變”催生多元化利益共享機制
2022年初,江心鄉(xiāng)黃洲村盤下村部門口70畝撂荒地,依托市級集體經濟扶持項目,打造江心鄉(xiāng)首個生態(tài)采摘園。江心洲沙土地的土壤特性,為黃洲村的生態(tài)采摘園項目錦上添花,種植的玉米、紅薯、南瓜等農產品品質上乘,市場口碑很好。2022年,生態(tài)采摘園的銷售額突破25萬元,每畝純收益可達1000元以上。
“農田四變”增加了種植面積,提高了復種指數(shù)。糧食產量提高后,又為糧食收購拓展了市場空間。江心鄉(xiāng)普集村看準商機,依托村級集體經濟扶持項目優(yōu)勢,以項目資金和村集體資金聯(lián)合入股的形式,合計投入45.56萬元,扶持當涂縣永祥糧油專業(yè)合作社打造烘干房項目。烘干房占地3067平方米,最多可容納11200立方米糧食,烘干能力達200噸/天。普集村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打通合作社與種糧大戶之間的收購通道,幫助合作社收購各種糧大戶的糧食作物。
據了解,該縣探索建立農戶、村集體、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等多元化利益共享機制,將新增耕地面積、耕種面積作為村集體資產,采取自主經營、承包租賃、參股合作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惠及全體村民。鼓勵村集體開展“統(tǒng)一流轉、集中建設、掛網發(fā)包”的經營模式,實行“保底+分紅”,“農田四變”產生的溢價部分由村集體與農戶按一定比例分配,實現(xiàn)農民增收、集體增益、經營主體增利、糧食增產。支持鼓勵農業(yè)投資公司、村集體、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參與農田治理,探索“單種、單收、單儲、專用”模式,逐步實現(xiàn)農產品優(yōu)質優(yōu)價,穩(wěn)步提升畝均效益。
文圖/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