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凌家灘 文明之曙光
——探秘凌家灘系列報道之一
4月18日,裕溪河畔,太湖山側,第五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三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lián)盟聯(lián)席會將盛大啟幕。
“玉”見文明,“稻”達未來,人們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凌家灘。
凌家灘遺址,距今5800至53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fā)現(xiàn)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是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重要代表,是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關鍵遺存,也是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文明之光璀璨耀眼。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F(xiàn)在,讓我們走進凌家灘,帶著敬畏與驕傲,去探尋這一方文明圣土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
四月的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草木搖曳、風光正好。
沿著道路前行,隨之而來的祭壇、墓葬等豐富的遺址和文物映入眼簾,詮釋著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聚落的權力、信仰、秩序等。
1985年,在凌家灘后面的山崗高處,村民的鋤頭不經(jīng)意間挖出許多石器、玉器,這座埋葬在地下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得見天日”。1987年6月,凌家灘考古發(fā)掘隊成立,正式拉開了凌家灘遺址考古發(fā)掘和科學研究的序幕。時至今日,凌家灘已歷經(jīng)15次發(fā)掘,這片土地仍在持續(xù)揭示中華文明的“密碼”。
在凌家灘遺址崗地的東南角,大面積紅燒土遺跡年代為凌家灘文化最繁盛的時期,距今約5500年至5300年。
在紅燒土中心的廣場上,曾經(jīng)可能舉辦過大型宗教活動。內(nèi)外兩條環(huán)壕,堪稱大型水利工程,表明凌家灘先民已掌握了營建大型公共設施的能力。在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碳化的水稻種子和家豬的殘碎骨骼,證明農(nóng)耕種植、飼養(yǎng)家畜在凌家灘歷史悠久……
“以大型紅燒土遺跡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的發(fā)現(xiàn),深化了我們對凌家灘聚落布局的認識,證明凌家灘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級公共禮儀建筑,并有明確的祭祀功能。同時,因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尋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級的生活遺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主任、凌家灘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張小雷表示。
窺見史前文明的“智造”之謎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石器,是令人震撼的存在。它們成了真實歷史的載體,讓我們憑此來窺探歷史的點滴。
古樸神秘的玉版、玉龜,刻有八角星紋的玉鷹,體現(xiàn)了先民的原始宗教思想;大玉石豬,利用玉料自然形態(tài)雕刻而成,是目前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形體最大和最重的豬形玉雕;造型完美、刀法簡練的玉龍,中國史前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龍首形玉器,體量最大的石鉞……
凌家灘出土的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000多件,尤以玉器“數(shù)量多、技藝高、制作精”聞名中外,展現(xiàn)了凌家灘先民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術。凌家灘也因此成為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與紅山、良渚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曾表示,凌家灘玉石手工業(yè)見證了長江下游用玉觀念和技術體系的形成,并在同時期文化交流中起到關鍵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也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源頭。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曾說:“凌家灘的玉器昭示出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復雜性和一體性,是中華文明不可多得的寶貴實證。”
輝煌燦爛的城市文明,驚世絕倫的玉石文化,讓凌家灘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為深入研究長江文明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更加關鍵的資料,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與學術價值。
凌家灘遺址先后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2022年度國內(nèi)十大考古新聞”。2023年12月,國家文物局發(fā)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凌家灘遺址被認為是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代表。
(記者 鄧婷婷)